如何让孩子在犯错后正确认识并加以改正,是家长们经常讨论和思考的问题。但当家长自己犯了错又该怎么办呢?
近日,笔者在铜梁街头就遇到这样一件事:一位男性家长牵着五六岁女儿的手,不顾斑马线处的红灯径直往前走,经过志愿者和女儿的提醒后,男子非但没表示感谢,反而当着女儿的面指责志愿者多管闲事。
这位家长对交规的错误认知我们姑且不提。在很多亲子互动中,为什么家长明知犯错却不认错,或者含糊其辞、或者借口搪塞?细想一下,你有没有在生活中犯了常识性错误被子女纠正,却强词夺理;或者家里物品损坏首先想到是小孩造成的,被澄清后却不觉得错怪了孩子……归根结底,在这些家长心目中,子女始终处于“被管”的位置,如果自己认错就会影响自己的“权威”。
能否在孩子面前认错,表面上看起来简单,却折射出深层次的社会学原因。构建亲子平等、互动的生态学对话环境,在当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。家长犯错却不认错,会使家庭教育效果大打折扣,同时也使家长在儿童心目中的“高大”形象受到影响。
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。没有永不犯错的圣人,家长如果在犯错以后,能够诚恳地、发自内心地向孩子道歉,就是给孩子一个良好范例。不用给孩子讲什么大道理,父母以身作则,反而会让孩子体会到父母与子女间真正的平等关系,体会到犯错后正确的处理方式。这些处事之道,会在潜移默化中,让孩子感悟到本真的生活与人性。
(文/Echo)